現代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,就是如何在快速繁忙而複雜的生活中維持內在的心理健康。
明白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是一回事,但如何活在心理健康的狀態之下,則是另外一回事。
長青木心理諮商所的設立,源起於對內在心理健康的渴望,希望透過心理學及運用諮商的方式,
讓人得以重新發現自我轉化的可能性,喚醒、連結並深化自我當中原本就具有的生命力。
如同長青木心理諮商所以Baobab做為標識,正因為這種樹不但姿態獨特,其驚人的壯碩與長壽,更展現了無比的生命力量;
相傳古時人們只要找得到就有活命的機會,因為它瓶狀的樹身具有儲水功能,讓人們在危急時得以獲取珍貴的水分。
如果您也渴望維持內在的心理健康,也相信一旦願意面對真正的自己、願意連結自我更深的內在覺醒,人就有機會度過心理難關,也有機會發展心靈成長的潛力,那麼長青木心理諮商所將會支持您的成長,也會是您適切的選擇。
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簡介
心理諮商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種,而是有很多種。在長青木心理諮商所,我們關心的不只是「沒有症狀」,更是「如何擁有生命」。因此,我們所採用的心理諮商指的是:運用心理學及互動的方法,在個人成長歷程上,幫助人對內在覺醒,更清楚自己的本質與核心,並以此為基礎,活出生命力量的一種方式。
這種心理諮商方式的工作有兩大範疇:
一.「對內在覺醒」-
每個人都覺得對自己有所了解,但是了解的深度是如何?清晰度與細緻度又是如何呢?
一個人必須對自己內在心理運作的歷程有足夠的認識,才能夠較為客觀地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的人,也才能夠較為貼切地回答出來關於自我知識(Self-knowledge)的問題,比方說:我的想法是怎麼來的?我感覺到什麼?當下我怎麼會有這些反應和牽動?我到底在幹嘛?自己隱含於內的、未意識到的動機是什麼?我受到過去什麼的制約?個人歷史、家庭、文化與社會當中的什麼在影響著我?我的恐懼和渴望如何被驅動?我到底怎麼了?
要獲致這樣的了解,必須透過種種努力才能達成,包括:挑戰自己的安全感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、面對成長的張力等等。當個人透過心理諮商達到「對內在覺醒」,不僅能拓展自我知識的深度、廣度、清晰度與正確度,也讓人對自己建立一個非常核心的信念-內在成長是可能的,甚至是超過自己想像的。
二.「活出由內而外的生命力量」-
當這個信念逐漸在生活中被體驗到的時候,心理諮商工作就不再被看成,只是在特定的時段去發現關於自己;自覺與自我知識的提升雖然具有根本的重要性,但卻不是終點。許多人還會進一步關心,「自己如何超越原本的限制?又如何將內在成長與覺醒盡可能地實現在生命當中?」也就是說,「對內在的覺醒」如何成為不可替代的基礎,使個人面對生命歷程的曲折起伏、或是處在生活處境與人事交會的錯綜複雜時,依然能以它做為投入生活與世界時的依據,從那裡(from there)活出生命的力量,「活出由內而外的生命力量」。
「活出由內而外的生命力量」必須以「對內在的覺醒」作為參照基礎,因此心理諮商工作會不斷練習「對準」(align)這個參照點,讓自己的作為或抉擇都對準它。
何以「對準(align)」這個參照點需要經過練習?因為在進行心理諮商的過程中,許多人對於獲得深切領悟及平靜情緒的印象十分深刻,但卻也經驗到它們消逝後的不確定感及挫折;因而容易將感受當作參照點,不斷去檢核感受,誤以為能從中找到力量。這就如同抬頭望向夜空,總是被月亮圓缺陰晴的變化所吸引,然而,倘若你的內在是那廣大無邊的星空呢?如果天際才是你要對準的參照點呢?
心理諮商採用一種非批判的方式,採用保密及相互尊重的架構,在心理師運用專業的情況下,在雙方安全的處境當中,使當事人在被支持、被陪伴的情況下,得以放心探索真的自己是什麼樣子?真正的想法與感受為何?無論原本的經驗是正向或負向的。
心理諮商也經常觸及各類議題底下,基本核心價值的討論與認定,例如:我是不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?我是否可以無顧慮地探索自己,並且還有空間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?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?我是否值得過有意義的生活?
此外,心理諮商重視當事人的動機,視它為心理諮商進展不可或缺的元素,其中具備「自我探尋(inquiry)」的動機、明確意識到想要「放下(let go)」更甚於想要「掌握(master)」負面經驗的動機、以及在乎如何使生命「反映(reflect)」正向力量更甚於尋求「懂更多(learn more)」正向觀念的動機,尤其非常關鍵。
每個人尋求心理諮商的原因不盡相同,然而經常會有的期待與需要是:
1. 解決困擾-
許多人在還未跟任何人訴說或討論之前,就確實意識到自己正經歷著或大或小的心理困擾,無論自己說不說得上來這些困擾和自己有什麼關係、無論清不清楚原因,會選擇心理諮商,都是希望更明瞭「自己到底怎麼了?」以及「可不可以不被這些困擾擺佈?」然後,進一步能夠知道,「如何處理自己的困擾」。
2. 改變現狀-
認為自己「應該要改變」,截然不同於,全心地「想要改變」。不管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,都有人會真的想要改變現狀,讓自己的生活有所突破。即使他人眼中的你,已經具足了許多條件、擁有了許多美好,但自己可能發現到,長期以來某方面自己總是處在退縮的狀態(holding back),並沒有充分地實現與進展。因此,想要改變現狀的動機背後,經常是關於嚮往更充實、更有意義的人生。
3. 活得更像自己-
「我是誰?」「我在過著我的生活嗎?」
每個曾經渴望對生命的真相與人的存在有更深地了解的人,都會由衷地從自身發出這樣的探詢。「我是誰?」「我了解自己嗎?」「我現在在過著我要的生活嗎?」「我的生命是否活得值得?」這些探問,其實都指向一種內在性的了解,而探詢這樣的「自己」,就是探詢「內在更深的我」可以是什麼樣子?「充分實現自我」還有什麼可能性?因此,活得更像自己的期待即是:生命的力量與真正的自信,來自於深度的自我了解及內在覺醒,而非只是來自於一個人目前所擁有的。
當人處於生命中的低潮,或是發現自己變得不大對勁,或是,在情緒上感受到痛苦、受傷、焦慮、悲傷、憂鬱、衝動、僵化,甚至承受著劇烈的恐懼、衝突、威脅感、憤怒、羞恥、悔恨、罪惡感、依戀、欲望,而覺得自己瀕臨失控時,都會考慮是不是要尋求心理諮商。除此之外,許多人在遭逢家庭破碎、婚姻不健全與離婚、親密關係與性的重創、突發事件的衝擊、早期創傷的浮現、虐待與暴力、耽溺與上癮、哀悼與失落、低自尊心與缺乏安全感,或者是身處於當代社會的迷惘、困惑與孤單的議題時,也都會考量是不是要接受心理諮商。而以上種種狀況,的確也都適合採用心理諮商。
這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。然而,基於實務工作上的經驗,我們也發現到,決定性的關鍵往往不是「情況」;什麼情況都有人尋求心理諮商,然而相類似的狀況卻也有人不願意接受心理諮商。真正的關鍵在於「人」,也就是這個人是否有動機,採用透過更深入認識自己的方式,來看待「發生的情況和自己之間」的關聯。所以,尋求心理諮商的這個「你」,就是心理諮商進行時耕耘及展開(unfolding)的對象;而原本想要知道的,像是解決的方法、情緒與壓力的抒解、知道怎麼辦、確定方向或目標等等,則會是「了解你自己」的附加收穫。
一般來說,人不會無緣無故地進入心理諮商。許多人是經過反覆思索,甚至掙扎許久,才能做出決定的;因此,無論當事人感受具不具體、說不說得上來,其實都對尋求心理諮商有所期待。所以,心理師對於當事人的期待,以及選擇嘗試心理諮商的艱難,會有所準備、有所敏感與了解。
更重要的是,即便進行心理諮商通常會用到與一般談話相同的工具-「語言」;但是,心理師使用此工具背後的「動機」與「專業能力」是與一般談話徹底不相同的。
「動機」: 具備「動機」的心理師,明確知道心理諮商的會談是具有「方向性(directionality)」的,此方向性指的是:在心理諮商進行的過程中,每一個觀 察、每一個問句與回應、每一個思考、每一個說與不說、每一個何時說與如何說、每一個決定,無論當事人是誰、敘說的主題為何、當場的氣氛感受為何,都必須朝 向「為了當事人渴望的內在健康」而考量。
「專業能力」: 具備「專業能力」的心理師致力於:1. 對自己的深度了解;2. 進而對於社會文化之價值觀、脈絡及視野(perspectives),及其造成的制約,有相當程度的明晰; 3. 對心理學嫻熟且能運用(雖不一定採用特殊用語或專有名詞); 4. 保持願意持續會談的期待; 5. 最後這一點可謂專業能力之「優化條件」-心理師自己的生命也是朝向不斷成長、朝向內在健康而活。 |
許多人透過閱讀自助書籍做為內省與反思的方式,的確常獲得許多新的感想與心得;然而即使這些「想法」曾帶來莫大的領悟與洞察,卻還是不知道如何讓這些想法在實質上和自己產生真正的關聯,所以,往往後來會發現,雖然新的想法很多,但「似乎我還是一樣!」還是陷入相同的處境,還是做出重複的反應!
若閱讀自助書籍讓人發現關於自己的「想法」,則心理諮商的互動方式在於讓人發現「自己」。
對「自己」的發現,不同於對「想法」的發現,是因為前者包含了在進行心理諮商時,透過互動,當事人「內在反應」的直接呈現,(無論有沒有表現出來、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出來),這些內在反應只要能被意識到,就會成為當事人理解自己的過程之一。這就是何以歷經反覆思索,仍不一定能達成改變,因為改變與成長不會只在腦子裡發生,而是透過「參與」而出現(emerging)。
心理諮商工作的範疇是指向內在的。
內在心理的運作,本來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複雜度,而人格的各個面向的組成,也具有相當的深度需要加以認識,才能更充分地理解。再加上,人對「外在世界所發生的事件」的注意力,通常遠大於對「內在世界所發生的內容」的注意力;對「內在世界所發生的內容」的注意力,往往又遠遠地大過於去注意「自己和自己可以維持什麼樣的關聯和進展」,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最大可能性。尤其,當一個人對某些狀況已經耽擱、重複、困擾了許久的時候,累積起來的心理產物及影響力,對進行心理諮商,的確必須付出時間來,才能隨著覺察力的敏銳與深化,逐漸消化,有所進展。
投入心理諮商不能速戰速決,而要付出持續的時間,讓人覺得代價不小。因此,許多人仍選擇接受心理諮商,是因為意識到,自己更不想要付出「我再也不會改變了!」的代價。
許多人接受心理諮商之後,發現困擾並不會馬上消失,但是困擾的確變得可以處理、可以面對,甚至逐漸地變得不再是一個困擾。何以有這樣的差別?因為世界在我們的外面,也在我們的心裡面;困擾在人事物當中,卻也同時存在於我們的內在。所以,當一個人透過心理諮商,增進了內在的理解,與自己有更深、更真實的關聯時,幾個重要的面向會改變:
1. 自我接受-
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,常使人更有勇氣;能夠辨認出自己原本的思考/情緒/行為模式,則讓人可以採用比較不批判的態度(non-judgmental)對自己重新評估與認定。因此,自我接受與自我價值感會隨之提升。
2. 自我信賴-
人際當中,那種不會任意抱怨你,且從來不會把責怪丟到你身上的人,通常才能夠讓你打從心裡去信賴他。而自我信賴的穩定,也來自於明瞭「無論我有過什麼樣的歷史,也不能阻擋自己的內在成長」。因為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事,都比不上現在的我願意去發展(evolving)來得更重要,而原本的抱怨與責怪,無論是對他人或對自己,都相對地變得比較不重要!因此,信賴自己來自於,可以徹底地承擔起成長的責任,也不會再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來看待自己的生命了。
3. 自主&自在-
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是誰?自己的內在是怎麼運作,怎麼跟這個世界產生關聯的?(原本何以如此想、如此感覺、如此生活?)便能夠更清楚,哪些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、不可替代的,並以此為依據來安排自己的生活。換言之,無論外面的世界與內心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,我有重新決定如何回應的可能性,我可以選擇。可能性與選擇,讓人突破既有的制約、限制與抗拒,以創造更自主、更自在的人生。
綜上所述,心理諮商可以達到的是一個開端,(一個也還會不斷進展的開端),讓人得以在人生當中,更有能力去愛,更有能力對集體的文化與社會的演進做出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