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茹鴻 所長

林茹鴻 所長
§ 講師簡介

現任【長青木心理諮商所】所長
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兼任助理教授
曾任元智大學 兼任講師
美國加州甘迺迪大學 超個人心理學碩士
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學士
國家諮商心理師證照(諮心字第 001313 號)

曾任公視《四樓的天堂》田調顧問,電視台節目心理專家及「康健雜誌」心理專家。並曾應邀至財團法人世界展望會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、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、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北投親子館、社團法人中山醫院、純青基金會、海尼根企業、Happier Lab、岡山講堂、中探針公司、台糖公司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、國立交通大學、國立臺北大學等單位,講授「玩,即興心理學」、「3Q解密~超越情緒管理」、「從心理學談自我激勵」、「親密關係」、「溝通與應變」、「情緒管理與壓力抒解」、「性別平等」、「擁抱今天.迎向未來」、「親子關係與自我成長」、「心理發展與遊戲」、「歲月的禮物~銀髮族心理需求及自我照顧」等主題。

自美返台之後,除持續執業諮商及心理治療專業工作外,亦投入即興舞蹈藝術,多次受邀國際即興藝術節授課及演出。2017年、2015年及2013年受邀參加日本「i-Dance Japan, CI International Festival」教學及演出。2016年受邀參加「i-Dance Festival (HK)」演出。2014年、2012年及2010 年參加韓國「Asia Improvisation Art Exchange」即興舞蹈研究及演出。2014 年受邀 Kirstie Simson與古舞團共同演出:《Not Knowing, but Wanting to Know.》。2011 年受邀馬達加斯加「i’Trôtra – 8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Danse Contemporaine」 演出 《記憶滲透的版圖》。


§ 最新講座

「壓力調適」講座
【關係vs沒有關係】心理學五講
► 個別或團體「整合顧問諮詢」


§ 講座說明

§「壓力調適」演講
     1. 壓力的本質及對身心的影響
     2. 從Ken Wilber的「四大象限」來看壓力調適
     3. 從Abraham Maslow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來理解壓力的層次
     4. 調適壓力的具體方法及技巧
     5. 調適壓力的阻礙
     6. 增進壓力管理的能力

§【關係vs沒有關係】心理學五講
【關係vs沒有關係】心理學五講,規劃了深度自我探索最相關的五個主題:

          一、我是誰?從長青哲學(Perennial Philosophy)談起…
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、靈性:靈性發展跟心理成長,很有關係!
          三、家:「家與我」的關係,到底是什麼關係?
          四、親密與愛:沒有親密關係,有關係嗎?
          五、時間與日常:可以不被事件驅策,又不覺得自己很廢…嗎?

這五場講座將傳達:1. 心理學的知識原本就是來自於人、來自於人對內在的探索,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在極大程度上奠基於「我們對自己的看法」,邀請大家從有益的觀點更深度地走進入內在。2. 然而,這五堂課「並不是」為了提供「另一張地圖」,在這個資訊爆量,極容易就能得到豐富知識的年代,真正困難的是:如何分析與判斷知識的有益性、如何運用知識進行自我反思,真正更為重要的是:形成一套自己理解的觀點、也成為自己內在經驗的整合者。3. 最後,「活著沒有白走的路!」即使人生路上曾途經許多風雨,也可能突然霧起只能靜候迷霧散去,也或許過盡千帆仍然皆不是……無論身處在什麼景況,當我們說:「沒有關係。」的時候,就和世界、和自己的心取得了最平和的關係。

一、【我是誰?】從長青哲學(Perennial Philosophy)談起…
我是誰,早已存在,但要如何被認識?

從性別、年齡、職業、興趣,甚至成長歷史、人我關係、性格特質、價值觀、夢想與期許來認識,夠嗎?
認識真正的自己,能走向生命更深的探索途徑嗎?或是說,有沒有更深的探索途徑,讓我來認識更深的自己呢?

這一堂「我是誰?」將從長青哲學(Perennial Philosophy)所指出的「物質、身體、心智、靈魂、靈性」存在階層向度,重新認出那個與我最接近的自己。

二、【靈性】靈性發展跟心理成長,很有關係!
「心理成長」經常在自我體認的過程中,被誤認為「行為的改變」或「目標的達成」,也常被錯認成「情緒或情感的傾洩與變換」;然而,倘若被排除在意識之外的自我形象,以及被掩藏入陰影中的心理活動,依然被標定為「非我」,那麼被自己有意無意精心建構卻又小心守護的「我」,仍然是迴避成長的。

其實,「我」與「非我」之間共同擁有的是同一個你!無論你再怎麼劃分出心理的界限、無論你所不想要的被拋擲得有多遠、也無論你所否定的被想像得有多破碎,在經驗領域中,當你能夠正視自己全面的心理活動,進而將它整合入自我系統之中,你會發現,每一個部分的自我其實都是靈性的顯現。

三、【家】「家與我」的關係,到底是什麼關係?
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,主體感的建立是需要透過跟別人的互動才慢慢形成的,孩子對自己內在的了解,不是憑空出現的,而是通過早期依附對象對自己行為持續不斷的回饋,他才可以知道:喔!原來我自己的內在是這樣的!我的感受是什麼、我為什麼這麼做,我的感覺、意圖、目標、信念是什麼!

也就是說,小時候我們需要「夠好的依附關係」,需要周圍的人對我們有「夠好的理解」,這樣我們才能逐漸發展出對自己內在經驗理解的能力,並據此敏感而盡量精確地理解他人感受。

這一堂將從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來看我們是如何完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心智化(Mentalization)歷程。我與「家」的關係,和不和解,不是唯一的選項;但當我再一次步入人的世界,因著對自己發展了出更多更好的理解,而將帶著一份更為柔軟堅強的心,讓我們能夠更好更真實地理解別人。

四、【親密與愛】沒有親密關係,有關係嗎?
對「親密與愛」的渴望,有時強烈到近乎神祕地將我們襲捲,因為這樣的渴望,來自於與他人深刻連結的本能,以及需要情感依附的天性!

渴望情感連結的基本需求,呼喚我們朝向親密關係的方向走,但什麼決定了愛的品質?怎麼才能滿足依附與連結的需要?如果在關係中常覺得「無法理解別人,或不被理解」,或是重複地面對「終究相處不來」的情況,是怎麼一回事?渴望情感連結也可能關乎我們最深的恐懼,如果曾經歷過依附創傷,在關係當中「分離的恐慌、被忽視與剝奪的感覺、遭到背叛或遺棄的恐懼」,如幽靈般徘徊不去,又該怎麼辦?

親密關係指向的不是有沒有對象,最核心的也不是有沒有在談戀愛,而是當我們懂得真正地親近他人,學會如何與我們在乎的人建立「健康的依附」、產生「穩固的連結」,無數次的擁抱和無與倫比的感動就會成為親密與愛最美好的基石。

五、【時間與日常】可以不被事件驅策,又不覺得自己很廢…嗎?
Facebook可以建立連結,也可以讓你逐漸失去真正的連結;工作可以為了自我實現,也可以為了自我逃離;旅行可以讓你在陌生中遇見熟悉的自己,也可以讓你將不熟悉的自己繼續留給他鄉;看一場電影、閱讀一本書或擁有一個夢想都可能引領你,走向對現實的理解,但也可能只是你閃避生活的方式。

什麼時候日常進入了一個loop,忙著回下一個訊息,忙著完成下一個案子,忙著離開去看另一片天空,忙著忙著忙著再一場好電影、再一本深刻的書、再一個真正的夢想……

如果為了避免失敗而不斷向前,會不會早就和心中的渴望失聯了?如果為了驅逐恐懼而需要接觸,會不會真正的自己早就登出了?事件沒有驅策你的力量,但你對事件的態度有;跳脫「忙」與「不忙」的思維,跳脫有事沒事的時間與日常,此刻此時坦然做自己吧!生命從來沒有很廢,倘若所有事件都是喚醒的契機,帶來充沛的轉化力量。

§ 個別或團體「整合顧問諮詢」
茹鴻老師的整合顧問諮詢,適合對內在歷程感興趣,且願意重新回顧個人成長與內在歷史,從此時此刻的矛盾、困乏、慌忙或停滯中出發,重新探索意識與心理的深度、發現身心轉化的可能性,且期盼連結自身更豐盛的生命力之對象。諮詢可採個別或是團體進行,當中可能運用方式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1. 全人歷史回溯:心理、意識及個人價值的反思;
          2.身心學:呼吸、靜坐、放鬆、覺察與感知的體驗;
          3.身體意識:肢體開發及「玩,即興心理學」的運用。


§ 講座海報

【心理學五講】

【心理學五講】

►【用創造力經營人際關係】

【用創造力經營人際關係】